2016我们的春节元宵节手抄报_2016我们的春节元宵节手抄报资料

发布时间:2019-09-24

 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,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。按照我国农历,正月初一古称元日、元辰、元正、元朔、元旦等,俗称年初一,到了民国时期,改用公历,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,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。以下是语文迷网小编整理的春节元宵节手抄报资料,希望喜欢^^

68e0af61hb7d0f8f87e1a 690.jpg?x-oss-process=style/qr.yuwenmi

台湾民间春节习俗

春节,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。美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,息息相关。台湾过年的民间风俗,跟祖国大陆基本相同,但也有其独特之处。

围炉:

在台湾,大年夜全家大小,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一起聚餐,叫做 围炉 。参加 围炉 的人,不论大小,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。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,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,以讨吉利。 围炉 时桌上的每样菜都是很有意思的:鱼圆(丸)、肉圆取意 三元 ,象征团圆。萝卜,台湾和闽南一样叫 菜头 意为 好彩头 有吉兆之意。全鸡的 鸡 ,台湾语谐音 家 即 食鸡起家 。一些油炸食物,因为经过油煎火炸,以示 家运兴旺 。蚶,台湾诘解作 胖 。吃蚶,取意 发财发福 。 围炉 进的蔬菜,也不用刀切碎,洗净连根煮熟后,吃时也不咬断,而是从头到尾,慢慢地吃进肚里,以祝父母长寿。 围炉 时,如果家里有人外出,来不及赶回,也要留出一个席位,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。表示全家大小对他的思念。

走春 :

是台湾民间对 拜年 的一种俗语,至今仍很盛行。走春的人每到一家,彼此都说些吉利话,主人都会拿出以朱红色木盒或九龙盘盛的糖果,并端甜茶,热情招待,表示主客之间的亲密。客人告辞离去时,主人和客人向对方的孩子互赠红包。

吃长年菜:

新年春节里,台湾同胞有一种吃长年菜的习惯。所谓长年菜,其实就是那种茎叶很长,带有苦味的芥菜。他们认为这种菜,叶长,丝长,象征命长。有的人在煮时还故意加上一些长长的粉丝,说这样绵绵不断,吃了可以长生不老。一般人都知道,蔬菜具有吸油的功能。新年春节里,大鱼大肉,油油腻腻的,吃点蔬菜不仅可以解油,而且还能调剂胃口。所以,台湾同胞新年春节里吃 长年菜 的习惯,是一种很符合科学的饮食之道。

避债戏:

过去,台湾过年时,民间有这样一项别开生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节目 避债戏 ,就是大年三十晚上,一些寺庙演戏。那些欠有别人债款而年前又无法还清的人,为了躲避债主上门催债,便偷偷地跑到庙前的 避债戏 台前 看戏 这时,如果讨债或收账的人,硬是闯到 避债戏 台下来找人要钱的话,不仅会惹起 公愤 ,而且必遭 群打 ,讨个没趣。这台戏,从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。这样,那些躲债的 看戏 者,也就可以安然无恙地回家 欢度 新年了。这一习俗,如今在台湾民间的一些乡村里仍然保持。

20140228135731174002.jpg?x-oss-process=style/qr.yuwenmi

201503161259261361.jpg?x-oss-process=style/qr.yuwenmi

山东年俗

说起地方传统文化最具有特色的要说山东年俗了,下面一一介绍:

年除日

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,除日晚上叫除夕、大年夜、大节夜、大尽等,民间称年三十、大年三十。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,俗语说: 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。

除日的活动很多,主要有三个特点:一是响(放鞭炮),二是红(贴春联),三是火(点灯守岁)。

贴年画、春联:

山东各地都盛行贴年画,年画内容十分丰富,有各种故事如《唐僧取经》等,有历史故事如《李自成》、《楚汉相争》等,有戏曲故事如《回荆州》、《白蛇传》等,还有山水画等。年画的形式有中堂、单开、四条屏等。在诸多的年画中以鸡画、鱼画、娃娃画较为普遍,因为鸡表示吉祥,鱼意味着钱粮有余,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。胶东、滨州、茌平等地几乎家家贴窗花,窗花一般都是红颜色,其内容因时而异。

除日的主要活动是挂家堂字画,贴春联、年画、窗花,祭天,请神,祭祀等。家堂(卷轴图画)、字画要贴在堂屋正中。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,一般大门上贴的是 忠厚传家远,诗书继世长 之类显示门第家风的春联,进门迎壁墙上要贴 抬头见喜 、 万象更新 之类的年关吉利的单联,正房门上贴 国泰民安,人寿年丰 之类祈求福寿安康的对联,中堂两边要贴 福如东海长流水,寿比南山不老松 之类的祝福祝寿的对联。店铺要贴 生意兴隆通四海,财源茂盛达三江 之类寓意招财进宝的对联,天地堂两边贴 晨昏三叩首,早晚一炉香 ,宅神堂两边要贴 年年多吉庆,月月保平安, 之类祈求保佑的对联。粮囤上贴 五谷丰登 、 粮食满仓 ,猪羊圈贴 六畜兴旺 ,牲口槽贴 骡马满槽 ,大车上贴 日行千里路,夜行八百里 ,其他地方还要贴 福 字(有些地方把 福 字倒贴,意为 福到了 )。鲁西、长岛和蓬莱沿海农村,家中有人去世,三年中不贴红对联,改用绿色对联。日照沿海渔民除日午后到渔船贴对联,将 招财进宝 合为一字,贴于船头,五桅风船的桅杆上分别贴 大将军八面威风 、 二将军日行千里 、 三将军随后听令 、 四将军一路平安 、 五将军马到成功 。长岛县渔民除日早晨为渔船挂大吊子(长方形大旗)拉米旗,傍晚,到船上挂灯笼,设祭桌,敲锣打鼓,放鞭炮,焚香纸,祭海龙王。

过小年

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,民间俗称为 过小年 ,亦称小年、小年下、小年节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,称为送灶、辞灶、醉司命。

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。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,两旁有一副 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 对联,横批是 一家之主 。祭祀时,摆上糖瓜、果品和一碗面汤,然后烧香叩头,把旧灶神揭下烧掉,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。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,好给灶王喂马。过去有 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 的说法,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,但在恩县、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。旧灶烧了以后,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,有的则到除夕再贴,所以对联又有 二十三日上天去,正月初一下界来 的词句。

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。普通用的是糖瓜、枣等,临朐地区还用羊枣、柿饼,威海用糯米饼、小糖瓜,无棣、恩县、博平、招远、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,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,不让他上天说坏话,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,光说好话,所以成武等地称此为 涂神口 ,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。也有的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,谓 醉司命 。

供品除糖瓜之类外,有的供水饺,取民间 起身饺子落身面 之意,有的供面条,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、灶鸡,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,一路顺风。祭祀之后,还要举行欢送仪式。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,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,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: 灶王灶王,你上天堂,多说好,少说歹,五谷杂粮全带来。 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: 腊月二十三,灶王上西天,多说好来少说歹,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。 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。淄川、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,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。 辞灶后,据说是诸神上天,百无禁忌,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,谓之 乱岁 。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,嫁娶无禁。现在农村还多在年底结婚。

精彩图片

热门精选